芽叶玉白,完整匀齐,汤色明亮,叶底嫩匀,高香馥郁,鲜爽醇厚……这是对产自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的正安白茶的描述,而正安白茶与正安县浓厚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有着密切关系。
正安县茶叶种植历史已超千年。据《贵州古代史》记载:“建立牂牁国的民族,是西南古老的土著濮人。”濮人即今仡佬族的先民。远古年代,他们让正安茶叶得到利用和开发。
如今,正安县因地制宜发展白茶产业,多措并举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、吸引专业人才返乡,并将发展白茶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。
三大举措促产业提质增效
雨后的清晨,驱车行驶在班竹镇蜿蜒的山路上,映入眼帘的茶山一望无际。打开车窗,阵阵茶香氤氲在湿润的空气中沁人心脾。
班竹镇位于正安县东部,属台丘地貌,平均气温14℃,昼夜温差大,多雨、雾天气,海拔多在1200米以上,土壤含硒,适合茶叶生长。
班竹镇党委书记李析告诉记者,自1974年以来,全镇已累计投入资金超1.5亿元,建成茶叶加工厂5个,建成高标准生态茶园1.2万亩,有机茶认证3500亩,企业自主品牌2个,产业覆盖6个行政村,带动农户1800余户、7000余人。
“我们立足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资源优势,积极抢抓省、市、县大力发展茶产业政策机遇,通过培育优质茶企,组建村级茶叶专业合作社,从狠抓基地建设、狠抓抚育管护、狠抓质量安全、狠抓产销对接四方面为白茶产业良好发展保驾护航。”李析说。
发展茶叶还要尊重村民意愿,通过政策引导来提升村民种植茶叶的积极性。
“我们镇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,全镇党员干部努力做好茶叶种植相关政策的宣传,让群众真正了解茶叶种植的优点和相关补助政策,发动群众积极踊跃参与到茶叶种植中来。”班竹镇镇长骆军科说。
目前,班竹镇坚持“建管并重”,加强大规模幼龄茶园抚育管护,确保建成一片、成活一片、投产一片。聚焦基地提质增效,累计实施低产茶园改造5400亩。从今年起,该镇计划打造1000亩以上高标准茶园示范基地2个,通过示范带动,全面提升全镇茶园管护水平,促进茶园提质增效。
以行业力量引人才返乡
与班竹镇三大举措促进白茶发展相似,中观镇以行业协会为抓手,吸引本土人才返乡,助力白茶产业发展。
今年5月,中观镇召开茶产业发展座谈会。会上,各茶企负责人、茶农踊跃发言、各抒己见,一同见证了中观镇茶叶产业协会的成立。
“茶叶协会的成立,充分发挥政府和茶企、茶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,推动解决茶园管理、收购、加工、销售等系列问题,统筹推动品质提升、学术交流、科技服务等方面工作,助力茶企、茶农增产增收。”中观镇茶产办主任、茶业协会名誉会长蔡志维说。
中观镇平均海拔1000米,气候温和,四季分明,适宜茶叶生长。该镇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,围绕“茶”字做文章,茶园面积达3万余亩。
茶产业的发展也吸引了众多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就业。受聘为中观镇茶产业发展顾问,今年53岁的肖朝虎便是其中之一。1988年,肖朝虎以正安县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中央民族大学计算机专业,从此离开家乡在北京生活。
去年,肖朝虎的孩子考上了大学,他决定重新规划未来的人生,放弃北京的高薪工作回乡发展茶产业。同年9月,肖朝虎决定报考福建农林大学的茶学研究生提升自己。通过几个月的备考,肖朝虎成功上岸。今年研究生复试之后,肖朝虎正式回到家乡,带动家乡人做短视频、直播,推介正安白茶,拓展零售市场。
“回到家乡四个多月时间,我广泛走访茶企、茶园和茶农,跟他们交换信息,同时通过短视频结识了省内外茶行业的专家、企业家、制茶师,通过他们引入相关的合作资源,希望以此帮助到家乡茶产业发展。投身家乡茶产业,然后再脱产去进行研究生学习,一条腿在校园、一条腿在茶园,希望能为今后从事茶行业打好基础。”肖朝虎说。
2020年以来,中观镇按照做大茶规模、提升茶品质、服务茶企业、创新茶科技、做强茶品牌,弘扬茶文化的思路推进茶产业发展。全镇采用以奖代补、大户带散户、乡村合作公司助力等多种形式,今年补植补造580余万株茶苗,已建成鲜光社区、红光村连片茶叶产业园1万余亩,利用茶叶旅游资源,推进茶山研学和茶园民宿等茶旅融合发展。
以班竹镇和中观镇为代表的乡镇白茶产业发展是正安县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正安县委、县政府将“以白茶为主的茶产业”定位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,坚持走“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、市场化”发展道路。
“自2008年以来,全县累计投入资金超10亿元,建成高标准生态茶园25万亩,其中白茶18万亩,主要品种有白叶一号、福鼎大白等,产业覆盖20个镇(乡、街道)138个行政村,带动农户5.5万户20万余人,其中已脱贫人口1.2万户。全县年产茶叶7500吨,总产值13亿元以上,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。”正安县副县长张能锐说。
【来源】农民日报
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